果然名不虛傳
九成的滿座
今年在電影院的第二部片子
一部是農曆春節的功夫灌籃--無條件到場支持杰倫
一部是今天的海角七號

故事看似在講一個六七十年前未完成的愛戀
戰敗後返日的日籍男教師
因為自己不肯承認與台灣女子友子的相愛
竟然懦弱的連站在船桅揮手的勇氣都沒有
最後只有在船上
用他熱烈的愛與美麗的文筆
如詩的寫下對女子的思念,不捨與抱歉
而這七封信在他的生命中一直塵封
直到死後由他的女兒發現,
於是幫忙亡父寄至台灣
無奈門牌號碼早已更迭不在
這七封信,在被退回之除際,因為巧合的一場對話
找到了收信人
於是六十幾年前的失落與眷戀
愛恨與不解
在十分鐘之內,爆發,以現代的台日愛情,男女角色互異(台男日女)的當下定情
彌補了半個世紀多以前因海阻隔的愛情空缺

愛戀或許是海角七號乍看之下的主軸故事
但情節若是那麼簡單,也就不可能像相關新聞那樣
還說大話要去角逐81屆的奧斯卡外語片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31/17/1544v.html
我們當然可以很主體意識的說
本土好電影何必要洋人的認定
但我懷疑又擔心的卻是
那些影藝學院的評審
有幾位心中有台灣的過去與當代的圖象?
這部從台灣最南端的恆春為出發點(許多地點我都去過,有種親切感)
帶有濃濃台灣集體意識的完整電影
真的可以得到西方觀點的青睞嗎?
就像我好奇二十世紀末出生的孩子真能體會歷史的捉弄與戰爭的無奈嗎
同理心是否只是一張電影票價的廉價和幾滴眼淚而已?
我又想到片中要角茂伯的台辭
"如果我是國寶就讓我出名而不是只是把我當神主牌啊"
希望這部台灣圖象的全紀錄
帶著半世紀兩地繾綣的遲愛告白
真的可以扭轉一向台灣電影給人太過意識流的印象
在影展發光卻無法大賣的困境

音樂主軸也有穿針引線的美感
片中打破ROCKERS的刻板印象
太老的,太小的,賣酒的,修車的
失意的返鄉貝斯手阿嘉(范逸臣)
勤勞的馬拉桑小米酒客家業務員
教會裡國小的司琴手
喪妻的泰雅族深情警察
從月琴大膽越界挑戰斯手的國寶級人物茂伯
一個個都是讓日本音樂公關傻眼的組合
卻在破碎組合,再破碎再組合的過程中
完成了有使命又帶隨性的歷史任務

海這麼美為什麼留不住年輕人
有錢的鎮代表望著巴士海峽若有所思的來這麼哲學的一句
除了起雞皮疙瘩之外
全電影院的人應該都來不及深思吧
台灣的苦難在於雖有苦難卻怕沉重只好在關鍵時刻
避重就輕或另開新檔
就像茂伯最後用手搖鈴處理在搖滾團的位置
那把高級國寶月琴
只有在最後encore時拿出來自HIGH了

可以體會的很多
可以討論的很多--水蛙的配理論顛覆婚姻制度..
可以期待的也很多
可以笑到倒在地上眼淚與口水直流的對白與場景很多
要唯美,海角七號有
要寫實,海角七號也有
要諷刺,要溫暖,
要勁辣,要抒情
海角七號通通專賣
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