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歛師有尊嚴的為死者上妝
讓他們有個完美的結束(或開始)
而電影工業也為喪葬業上妝
讓他們在神秘工作的面紗中
又多了一分尊敬

許多事情在不被了解時
雖然有點距離
但在評價時,客觀成份居多,
一旦了解事情的內涵.就很容易被動之以情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米炸彈客的故事
客觀性或許不是什麼價值--有人一生主觀也活得很好

我比較好奇的是
請一次入歛師要多少錢
是論件計酬還是以難度而議價?
如果說請一次入歛師要十萬以上的日幣
那麼窮苦人付不起錢一樣沒有所謂的尊嚴
或是入歛師本身的服務也有分階級
像喜宴一樣.一桌五千或一桌五萬,


不禁想起三場我生命中的喪事
記憶猶新的讓我皺眉
喪葬者如導演般的要家中的大大小小配合某些吃重的演出及費用
在"死者為大"的傳統觀念下
大家都比照辦理
而且這種操作模式更是參透人性的一種演出
家屬或因平常不夠孝順(或盡心盡力)而內疚
或因對死者情感太濃稠想要盡全力表達
或因對喪事傳統不太明白只好跟著照做
或在極度哀傷中,無法辨別事情的輕重
或因家族太過龐大人多嘴雜無法統一定調
於是,幾乎全盤接受喪葬導演的擺布
感覺上是自己的各種心意能夠在倍感哀戚的儀式中得以安頓
而事實上,整個過程一直是在喪葬業者的軟性權威下一一完成
很少人會為了一兩個小時,一兩萬元,一兩個熬夜,一兩篇六小時經文
一二十人的誦經團而對喪葬業者說不
於是爬的,哭的,跪的,吵鬧的,嚎啕的,另類的
都跟著導演走,
劇本再爛也無妨,被擺布(或被指導)的演員還是全力配合
我記得最後一場時
冒著被眾親戚扣上"不孝"的危險
完全在一旁自然呈現我自己的哀戚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對長輩的感情表達
必須照著陌生人的口吻去拜,去爬去硊
次數和力度都是規定好好的
他說那是合乎禮儀
原來辦喪事要影響到街坊鄰居的作息才叫合乎禮儀盡孝道
我很難接受,於是,除了把經文一字一字的讀完
所有的爬與跪和哭吼
我一律不做
我有想過,我這麼"不孝"
有一天我真的會不得好死..,
我並非那麼無情,,只是覺得人在身邊時好好對待才是對的,
死後那些冗長的儀式會不會只是讓在世的人心安的呢?

這個電影的主題比較新鮮,當然很吸睛,也容易造成話題
效應應該不少,比如說
以後大家對入歛師(或化妝師)會更尊敬更佩服
以後喪家都會要求喪葬業者比照〈送行者〉的入歛模式
以後喪葬業者的入門外貌身型皆以本木雅弘為參照..
看到穿著西裝的人,也許不只是認知中的幾種行業而已
專業需要時間的累積
不知日本的喪禮是否都這般寧靜低調
這樣其實很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